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顾农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顾农民工干活得病咋办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杜甫最早的诗是什么
杜甫最早的诗,顾农根据洪业的分析提出见解!
顾农:杜甫最早的诗
顾农
“诗圣”杜甫(712~770)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绝大部分是他四十岁以后的作品;而事实上杜甫从事诗歌创作甚早,据他本人后来在《壮游》一诗中所说,开始于七岁,(“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到十四五岁,已经“出游翰墨场”,在当地诗坛上崭露头角;稍后更有了“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样这样的盛名。李、王皆为一时闻人。
于是杜甫早年作品的情况如何,现存最早的是哪几首,就成了读者很关心的问题。
最为流行的杜诗注本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或称《杜诗详注》)是按年编排的,其卷一的前三首是:《游龙门奉先寺》、《望岳》和《登兖州城楼》,一般认为这些就是现存最早的杜甫诗;而著名的老一代学者洪业先生(1893~1980)在《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书中不取此说,另以《夜宴左氏庄》为第一首,并论定其写作时间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暮春。按该诗云:
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洪先生分析说:
杜甫在南方已经游历了好些时候,也许有几年了,他可能已经学会了足够多的吴方言,能够理解吴咏……我倾向于认为,如果将此诗系年于南方游历结束的735年暮春,它将变得极富意味。(曾祥波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第27~28页)
他又补充说:
二十年前,我遵循前人注释,认为杜甫在712年至735年的诗歌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我改变了这个观点,将此诗系年于735年。因为诗中提到了吴地方言(“吴咏”),这使我相信此诗作于东南游历时期。它甚至可能是735年之前写的。杜甫“检书”“看剑”也许跟他即将返回、准备科举考试有关。我甚至认为……《江南逢李龟年》也最好系年在735年之前。(前引书,第27页)
洪先生这本大著是他在美国用英语写成的,出版于1952年;后来到1962年,他在《我怎样写杜甫》一文中进而指出:《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也当是游吴越时作。当初我受前人影响,仍放此诗于湖南诗内;且疑‘江南’或是‘湖南’之误,更沉静思维,则觉不但‘江南’不误,而且此诗之容态俏生,气韵飘扬,不似杜甫湖南时诗之多悲哀沉郁,而可合于杜甫二十三岁左右‘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之环境。当时杜甫在江南游兴方浓,当较《夜宴左氏庄》为更早。”(前引书,第362页)
这样洪业先生就将杜甫最早的诗作安顿在他青年时代漫游吴越之时,那时诗人二十多岁。
洪业先生这本《杜甫》一直到六十年后才有中文译本,但读起来仍然很有新意,特别是关于诗作的系年和生平的考校,多有深入细致的讨论,在许多细节问题上似较闻一多先生的《少陵先生年谱会笺》更为体会入微。中译本出于专家之手,清晰流畅,读起来非常舒服;有若干译者注,水平很高,附录丰富,尤便参考。
先前洪先生做过一部《杜诗引得》(1940年),对杜诗的文本非常熟悉,为进一步研究打下极好的基础。那种“堪靠灯”式的引得即一字不漏的索引,实为研究的利器,因为可以根据任何一个字就能查出杜诗的原作,而依靠书后的各本编次表,又能了解到其诗在该引得之底本(南宋宝庆本郭知达集注《九家注杜诗》)及其他二十多种杜集版本中的卷次。这样的工具书,编起来很麻烦,而用起来很方便。洪先生早年在燕京大学主持其事,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但是研究古人的诗单是用历史考证的方法还很不够,杜甫的诗因为多涉时事,可以大致推知其写作时间的相当多,而要逐首系年仍然大有困难,或者也不一定必要。即如《江南逢李龟年》和《夜宴左氏庄》这两首,是否就一定作于漫游吴越之时,因而是现存的最早作品,照我看仍然难说得很,前者尤其不像,其诗云: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杜甫在吴越漫游时,年纪轻轻,尚未出道,他同岐王李范、秘书监崔涤(崔九)这些高踞于首都上层的大人物未必认得,更未必熟悉;所以这首诗基本上不可能作于他的青年时代。提到“闻吴咏”的诗倒是有可能作于他尚在吴越之时,但也不能肯定,在别的地方,也未尝不能“闻吴咏”。临近考试才来“检书”,像当下某些临时抱佛脚的考生似的,似乎不大像杜甫的做派;在外地旅游,带许多卷轴书籍,很是累赘——这样看来,《夜宴左氏庄》恐怕也并非作于“南方游历结束的735年暮春”,而更可能在稍晚些的时候。
【杜甫吧】
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三次“求女”情节,关于“求女”的喻义,有哪些观点?
、以求女比喻追求贤臣。王逸首创此说。他在《楚辞章句》中曰:“女以喻臣。言己虽去,意不能已,犹复顾念楚国无有贤臣。”2、以求女比喻追求贤君。以宋人朱熹为代表。他在《楚辞集注》中曰:“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于此又无所遇,故下章欲游春宫,求宓妃,见佚女,留二姚,皆求贤君之意也。”3、以求女比喻追求美政。明人汪瑗《楚辞集解》曰:“游春宫而求宓妃,盖遐想乎羲皇之上矣;其媒高辛之佚女者,盖欲因民以致治,王道也,不得已而思其次也;其留少康之二姚者,盖欲拨乱以反正,霸道也,是又其次也。”汪瑗认为屈原三次求女是追求“王道”、“霸道”、“拨乱以反正”等美政。4、以求女比喻追求淑女。清人戴震《屈原赋注》曰:“淑女以比贤士,自视孤特,哀无贤士与己为侣,此原求女之意也。”又说:“托言欲求淑女以自广,故历往贤妃所产之地。冀或一遇于今日。”清人钱澄之《庄屈合诂》认为“求女”即《诗经•车 》“恶褒女以乱国,思得贤女以为内助”。5、以求女比喻追求理想。近人马茂元《楚辞选》(1)说:求女是“借求爱的炽热和失恋的苦痛来象征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胡念贻在《楚辞选注及考证》(2)中注释《离骚》“求女”原文中的“聊浮游以逍遥”时说:“回应上文,寻求理想的人物。”并说:“这‘女’就是比喻他的理想。”周建忠《楚辞考论》(3)称:“胡氏的‘理想’说,实际上是求君求臣而且并不局限于楚境之内的综合之说。”因此,周建忠又称“理想”说为“综合”说。6、以求女比喻追求爱情。顾农在《〈离骚〉新论》(4)一文中认为,《离骚》求女没有政治方面的寄托,虽然《离骚》前一部分写的是政治,但作者在诗里扮演的角色,始终是一个一往情深而不被理解反遭打击的女性。后一部分则以男性角色出现,主要就是求女,求女的情节有:先叩阍求女(追求神女),再下山求女(以神话传说里的几个著名女性来比拟实际生活中的女性),籍以抒写自己私生活情感上的追求,又出国求女。为此,顾农指出,屈原并不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决不是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人,屈原求女,仅在追求爱情,以美好的爱情来填补政治上失落后落下的心灵空白,并不是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或其他什么政治上的人际关系。7、以求女比喻追求知音。赵逵夫在《〈离骚〉的比喻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貌问题》(5)一文中提出,《离骚》不存在抒情主人公形貌不统一的问题,即《离骚》不存在一个以夫妇或男子比喻君臣关系的比喻系统,其抒情主人公始终是一个伟岸的男性长者的形象。至于《离骚》后半部分所谓“求女”,并不是求合楚王或另求明君以致求使女婢妾,而是屈原寻求知音和理解的心情的写照。胡大雷认为是求知己,他在《从屈原的人生痛苦论〈离骚〉求女指寓》(6)一文中认为,屈原最大的人生痛苦是不被人理解,《离骚》、《九章》中反复申述这一点,而先秦时常以男女之间关系比喻知己关系,因此,求女就是求知己,但屈原又把求知己不成归结为介绍者的失职。8、以求女暗斥郑袖。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明代的赵南星,他在《离骚经订注》的跋语中有屈原“患郑袖之蛊”的说法。随后,黄文焕《楚辞合论•听女》说:“二十五篇多言女,……盖寓意在斥郑袖耳。惟暗斥郑袖,故多引古之妃嫔,以此为君王配焉。怀王外惑于上官大夫,内惑于郑袖。”清人屈复《楚辞新注》亦承袭此说。9、以求女比喻追求贤后妃。明人赵南星认为求女是以求贤后妃而配予楚怀王。他在《离骚经订注•跋》中曰:“屈原患郑袖之蛊,亦托为远游,求古圣帝之妃,以配怀王。”10、以求女比喻追求通君侧之人。清人梅冲《离骚经解•自叙》解释求女时说:“言己之自达于君而门不可入……君不可见,冀得君之左右而通之。”游国恩《楚辞论文集•楚辞女姓中心论》(7)说:“有的说,求女比求君;有的说,求女比求贤;又有的说,求女比求隐士;更有的说,求女比求贤诸侯;或者竟又以为真是求女人。……其实,屈原之所谓求女者,不过是想求一个可以通君侧的人罢了。因为他自比弃妇,所以想要重返夫家,非有一个能在夫主面前说得到话的人不可。又因他自比女子,所以通话的人不能是男人,这是显然的道理。”褚斌杰《楚辞要论》(8)亦认为是寻求可通君侧的人。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意思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意思: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该句出自唐代高适的一首七言绝句《除夜作》。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调,委曲婉转,感人肺腑。诗精练含蓄,故前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
《除夜作》原文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注释
1、除夜:除夕之夜。
2、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3、霜鬓:白色的鬓发。明朝(zhāo):明天。
《除夜作》译文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除夜作》赏析
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调,委曲婉转,感人肺腑。诗精练含蓄,故前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
过年意味着又增加了一岁。天天向上的小朋友往往急于长大,已过中年的人则很可能痛感白己正在走向衰老——他们对此事都比较计较,当然有兴高采烈与感慨系之之不同。高适这首诗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写,“年味”很足,传诵极广。
《除夜作》创作背景
像这样没有多少具体背景的诗很不容易确定其作年,但周勋初在《高适年谱》有一个绝妙的推测,他将此诗系于天宝九载(750年)。
根据是:“高适游踪虽广,然离梁宋而至远地,亦不过闽中、幽州、陇右、河西、剑南数地而已。高适至闽中时,年岁尚轻;次至幽州时,未及‘霜鬓’之年;至陇右、河西、剑南时,已甚得意,与此诗内容不合,故知此诗定作于第二次北上,即送兵清夷归来寓蓟门旅馆之时。”
《除夜作》作者介绍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
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参考文献:
1、蓝光中编著.《历代诗歌选读 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
2、薛天纬注评.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评:三秦出版社
3、李元秀主编.《素质教育经典文库 三十八》: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4、顾农,童李君编选.《高适 岑参集》:凤凰出版社
5、王永成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金城出版社
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哪一首古诗?
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全诗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大有不同,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鲜艳娇红。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林子方与诗人志同道合护师,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咋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小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的故事是什么?
此组诗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林子方举进士后顾农,曾担任直阁秘书,杨万里是他的上级兼好友。此时林子方赴福州任职,杨万里清晨从杭州西湖附近的净慈寺送别送林子方,经过西湖边时写下这组诗。
点评顾农:
扬州大学教授顾农《千家诗注评》:西湖盛夏时无边无际的荷叶荷花壮丽之至,给人的视觉以很强的冲击;此诗以“毕竟”二字领起,一开始就有惊叹不置的意思。杨万里的诗总是给读者一种别出心裁、新鲜泼辣之感。这也是有冲击力的。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顾农和顾农民工干活得病咋办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顾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