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辛弃疾生平,以及辛弃疾生平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是什么?
辛弃疾辛弃疾生平的生平经历是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卯时辛弃疾生平,祖上为狄道人,自始祖辛维叶时迁居济南历城。
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辛弃疾生平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国。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少年时,又曾与党怀英一同受学于刘瞻(《宋史》作蔡伯坚),并称“辛党”。
文学影响辛弃疾生平: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谁知道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 (南宋将领、词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1]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辛弃疾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篇1
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 行示众,后砍头)。
步入仕途
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南下地方
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淳熙七年(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yán shān)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辛陈之晤;鹅湖之会后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
人生起落
绍熙五年(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庆元二年(1195年)春,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同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壮志未酬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他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命其以守龙图阁待制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篇2
[宋]辛弃疾
老病那堪岁月侵。霎时光景值千金。一生不负溪山债,百药难治书史淫。
随巧拙,任浮沈。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
【注释】
①不寐:未眠,或欲眠不成。词写不寐之思。上片自我抒怀明志。“一生不负溪山债”,生动明快,涉笔成趣,是天生好言语。下片由己及人,念及庸人世态。结韵语带诙谐嘲谑,却又笔锋犀利,入木三分。
②“老病”两句:言人到老病之时,尤觉光景之珍贵。霎时光景值千金:极言时间之珍贵。光景:景同“影”,本指日月之光辉,后即指时光、光阴。苏轼《春宵》诗:“春宵一刻值千金。”
③“一生”两句:谓一生惟好二事:游山玩水,读书研史。不负溪山债:不欠山水的债,意谓遍游名山胜水。书史淫:嗜书入迷。《晋书·皇甫谧传》:“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人谓之书淫。”
④“随巧拙”三句:言俗人随机应变,逐波沉浮,心地难测。面如心:《左传·襄公十三年》记子产的话:“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⑤“不妨”两句:如为他们写生平行状,大可归入《笑林》一类。行藏:本意为出仕和退隐,后亦泛指生平行事。《笑林》:专写笑话的书。后汉、唐、宋三代都有《笑林》,现仅存后汉邯郸淳所撰《笑林》三卷中的一卷。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篇3
抗金爱国
辛弃疾从小就立下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自豪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他22岁在济南2千人起义抗金,23岁带领50骑于5万金兵中活捉叛将张安国,押回南宋朝廷治罪。他不仅有武功,而且有谋略,26岁进奏《美芹十论》,31岁进《九议》等,展现了他天才的军事韬略。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
反贪爱民
辛弃疾胸怀大志,却不能驰骋沙场,在他的政治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以民为本”。成为地方官后的他,开始了反贪爱民的历程。他在上疏《美芹十论》中强调:“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辛弃疾33岁调任滁州知州,主持一州的大政,到任巡视,看到老百姓在断垣残壁之间,盖草为炉,垫芦苇为床,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看了很心酸,说:“滁州百姓如此困苦,是地方长官的过错,我决不能推卸职责”。辛弃疾在进奏《论盗贼札子》中,建议朝廷:“当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实有余则自不为盗”。到湖南任上后,辛弃疾就利用审察利器,举报了湖南路所属桂阳军(相当于州、府行政级别)知事赵善珏昏庸贪浊,将百姓租税所折银两中饱私囊之案,赵善珏被特降一官放罢。
赠济救灾
淳熙七年,江西大旱,引发严重饥荒,辛弃疾临危受命,从湖南调往江西,任隆兴府(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担负起救灾使命。到任后,辛弃疾号召官民推举有真实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向官府借贷钱物,去别处购买粮食,等到他们运回买来的粮食时,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限期一月将本金归还,官府不收取利息。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踵而来,粮价很快降了下来,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的信州也发生饥荒,但是信州录属江南东道,不在辛弃疾赈济范围之内,信州知事谢源明向辛弃疾乞粮救助,辛弃疾的幕僚官员不同意,辛弃疾则说:“同样都是朝廷的子民,为什么不救助呢?”于是将十分之三的赈济粮给了信州,信州的百姓得以度过饥荒。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百度百科》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非常有名的爱国将领,尤其是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壮而又辉煌的,令辛弃疾名垂千古的,除了辛弃疾的豪放诗词之外,还有辛弃疾的英勇事迹。当时因为宋朝的腐朽无能就出现了靖康之难,靖康之难之后,中原绝大部分的地方都被金军所占领,辛弃疾的祖父因为自己一族人在那里,也就没能随着宋朝皇室南下,只能在金朝做官。
而辛弃疾因为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虽然说在金,但是时刻没有忘记祖国,于是就有了浓烈的爱国思想。等到之后金军想要进攻南宋,北方就发出了大规模的抗金起义,因为中原人不愿意屈服于金朝,辛弃疾也组织了几千个人准备抗金。而南宋的朝廷对于辛弃疾赞赏有加,但很可惜的是在辛弃疾准备率军南下的时候,军队里面却出现了叛徒勾结金军,于是起义军被迫解散。
辛弃疾恼羞成怒之下就直接冲去了叛徒的老窝,直接就把叛徒给抓住了,因此名声大振。之后辛弃疾利用自己的文采,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里面也包含了浓浓的爱国思想。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个人资料
中文名:辛弃疾
别名:字幼安,号稼轩
谥号:忠敏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南宋
所处时代:南宋时期
出生地: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
出生时间:公元40年5月28日 逝世时间:公元207年0月3日
职业:将领、词人
成就: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
代表作品:《鹧鸪天》《西江月》《青玉案》《破阵子》等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公元40年5月28日-207年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辛弃疾简介,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辛弃疾简介,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辛弃疾生平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辛弃疾生平他除辛弃疾生平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扩展资料
辛弃疾作为南宋朝臣而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辛弃疾生平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南宋将领、词人)
辛弃疾生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辛弃疾生平简介、辛弃疾生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辛弃疾生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