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结局

助手指南 104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许穆夫人,以及许穆夫人结局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诗经》里的才女——许穆夫人

我曾经感叹过,中国的历史是男人写男人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人始终是男人的陪衬者,在女子无才便是徳的思想的统治下,女人基本上是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所以读书做官,著书立说是男人的事,而女人只要相夫育子,做贤妻良母就行。因此,男人不但霸占了政治舞台,同样在中国的文坛上也是青色一片。即使是中国文化的最高潮的唐宋也不例外。但是,在一片青绿色的芳草地上也有香花如雨,也有仙姝奇葩,她们承受雨露,香艳无比,美丽绝尘。在此,我谨向大家推荐在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

在《诗经》的作品中,大多是无名之作,但是,《竹竿》《泉水》和《载驰》三首诗被公认为许国的许穆夫人所作,因此,她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诗人。

春秋时代,群雄纷争,乱象环生,生在那些王府的公子和小姐们,一边是衣食无忧,尊贵荣华,那是幸运,而另一边,他们又随时处于风口浪尖中。男儿或继承父位,成为下一个王者,或者就死于骨肉相残的刀箭之中。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的争斗,公子姬朔对公子姬及的残杀就是例证。同样,那些受到特殊宠爱的千金小姐们生在侯门也不是好事,因为她们的命运始终与国家有关。她们往往被作为国家外交的牺牲品。许穆夫人的母亲齐宣姜就是一例。

齐宣姜的婚姻是不幸的,那段父夺子婚的丑剧就发生在她的身上。同时姬朔和姬及~姬寿的故事也是她一手导演的.卫宣公死了,宣姜作为为齐国效劳的工具和作为卫国传宗接代的机器的功能并没有终止。她又被转嫁给了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昭伯顽(姬及的同胞兄弟)。我们的许穆夫人就是这场复杂的婚姻的结果。

不管她的出生怎样,而作为一个生命她是美好的。她继承了姜家的高贵血脉,和她母亲一样生得皓齿明眸,而且天生聪慧,能文善诗。她渐渐长大,很快的又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和她母亲一样,天生丽质的她又是卫国外交的一笔资产。聪敏的她早已明白丁自身的价值,她没悲观,但她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与其让别人选我莫若自己去主动出击选别人,反正自己是效忠国家的工具,嫁弱国不若嫁强国。后来卫国发生的动乱证明了她的想法的正确,但是,她的婚姻由不得她做主,她终被嫁给了弱小的许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许穆夫人。

告别了生她养她的爱她的父母,告别了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告别了故乡的弯弯的小河,还有那青青草地,再见了一切的一切。从此后,回首故国月明中,此情只侍成追忆。几年后,她常常忆念起少女时代的美好时光写下了一首清新自然的《竹竿》诗。

藿藿竹杆,以约于淇。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远兄弟姐妹。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磋,佩玉之傩。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以写我优。

这是一首带着淡淡忧愁的怀旧诗,她在异国他乡回忆她少女时代和同伴们在一起钓鱼的快乐情景,抒写了她在远嫁后思念故乡又不能再回到过去的忧伤和愁绪。

钓鱼竹竿啊细又长,儿时曾经和伙伴们垂钓在淇水旁。少女时光怎能忘怀,可叹路远不能回故乡。汩汩肥泉流在左方,哗哗的淇水流于右旁。女子长大了要出嫁,远离了兄弟和父母。涓涓的淇水在右方流,清清的肥泉在左边淌。皓齿明眸一女郎,身上环佩叮当有声。淇水欢快地流淌,驾着小舟划动双桨。顺水漂流到远方,把一切的忧愁全抛去。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对于一个远嫁他乡的女子来说,故乡的一泉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内心里最柔美的风景。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是她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她每时每刻都在关心着她的娘家卫国的一举一动。她在另一首《泉水》中更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忧国怀乡的心情。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清丽的泉水和涓涓的淇水是互依互连的,我的心时刻关怀着我远方的卫国,我的思念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常常和身边的姬姓姐妹们怎么才能帮助自己的故国。

出宿于沫,饮钱于祢。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载脂载辖,还车言迈。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想起出嫁时,曾经寄宿在沫水,喝饯行酒在一个叫祢的地方。女孩子要出嫁了,要离开父母兄弟了。告别了我的各位姑嫂,还有我的姐妹们。给车加上油啊,假如就此回头,快速地回到我的卫国没有什么不好吧?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驾车出游,以写我忧。

我思念肥泉,常常为之叹息,想起须和漕这两个地方,我的心就非常忧伤。驾着马车出游,这样可以排解心头的忧伤。

如果许穆夫人的思想和行为仅仅是停留在对祖国的思念和对往事的怀念,那么她就不会感动一代的中国人,她的人生的最辉煌的一首是载驰救卫。她的这一勇敢,大义的行动被记录在载驰中: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玉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优。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闷。

陟彼阿丘,言采其虻。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忧之,众稚且狂。

我行于野,芄芄其麦。

控于大帮,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新思,不知我所之。

车马疾驶快奔走,回国慰问我卫侯。马行归途路悠悠,行旅匆匆到漕邑。大夫跋涉耒追赶,我心哀伤又忧愁。没人赞成我赴卫,要我返回万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深远。没人赞成我回卫,想要阻止也不能。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谨慎。登上高高的山冈,采集贝母解愁肠。女子多愁又善感,各人心里有主张。我在郊野忙行驶,麦子繁盛又茂密。前往大国去求援,依靠谁来帮我忙。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再把我来责备。你们纵有百般汁,也不如我亲自去。

从《竹竿》和《泉水》中,我们已经体味到了一个远离故乡的女子对自己的母国的深厚的爱恋,同时也还有无限的关怀和担忧。其实这种担忧由来已久,而且这种担忧终于有一天成了事实。

那当政的哥哥卫懿公是一个玩物丧志的人。他喜欢养鹤,不但把心思用在养鹤上,而且连军晌也不发,当外来敌人入侵时一个国君竟调不动军队。最后只好杀鹤抚军,仓促迎战,但军心涣散,没有战斗力。一国之君屈死于敌人之手。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许国,闻此噩耗许穆夫人伤口欲绝,忧心如焚。此时此刻,她人生最光辉的一页就此展开,她不象一般的弱女子那样只会流泪,她敢于挺身而出,力排众异,冲破许国君臣的阻力,带领众姐妹,星夜兼程,疾驰卫国,欲救国准。

如果凭文才,许穆夫人只留下三首诗而已,算不得惊天动地,但是她的才智,她的气慨使她名扬千古,她那千里奔驰赴汤蹈火的精神让那些胆小如鼠的男子汉汗颜。她无愧于笫一才女的称号。 (本文参考资料《诗经译注》)

许穆夫人何许人也?在她身上发生过哪些故事?

许穆夫人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性聪敏,有美貌,有诗作《竹竿》、《泉水》传于世,因为丈夫是许穆公,所以史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的身世比较混乱,她的母亲是齐国公主宣姜,父亲是卫国公子卫昭伯,但宣姜本是卫宣公之妻,而卫昭伯是卫宣公之子。宣姜之子卫惠公即位后,为了政治需要,就让宣姜改嫁给了卫昭伯,二人婚后育有三子二女,许穆夫人就是其一。

许穆夫人从小就有了忧患意识,她知道自己日后会为了卫国贡献自己的婚姻,因此在卫懿公(卫惠公之子)想要将她嫁出去之时,她并不害怕,而是一直都在等待机会。有一天,许穆夫人和其他贵族少女相约在河边垂钓,就在她好不容易将鱼儿钓上来的时候,一位年轻公子忽而出声,惋惜鱼儿的命运,这位公子一下子就吸引了许穆夫人的视线。她知道这就是齐公子小白,她的心思一下子就活络起来了。

许穆夫人认为,只有嫁给强国,才可对卫国有所帮助,比如宣姜的娘家齐国。不久之后,公子小白和许国国君同时派人来求娶公主,卫懿公犹豫许久,考虑到此时齐国正在动荡之际,于是他选择了重礼求聘的许国。上命不可违,公主还是不情愿地成为了许穆夫人,出嫁后的她常常作诗怀念故土。过了二十年,北狄进攻致使卫国倾覆,许穆夫人恳求许穆公出兵以收复国土,但许穆公害怕引火烧身,迟迟不肯出兵。

许穆夫人又气又恨,只得亲往漕县与卫王室子弟相见,他们召集了四千余士兵,日夜不停的训练。随她而来的许国臣子斥责她不顾许国安危,但许穆夫人坚定自己的选择,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载驰》来表达自己的决心。终于,齐国派来了援军,帮助他们收复失地,重建卫国,而在这个危难之际伸出援手的人,赫然就是当年的公子小白,如今的齐桓公,不得不说是造化弄人啊。

隐藏在《诗经》里的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卫国人,出生在卫国的都城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我上班的附近有一家KTV叫朝歌)。她是大名鼎鼎的美女宣姜的女儿,父亲是公子顽(卫昭伯)。

先简单说说许穆夫人的母亲宣姜,她母亲确实不简单,宣姜生的七个孩子,个个都是非凡人物,不是国君就是国君夫人。宣姜是齐国的公主,齐国出美女,她是美女中的美女,本来要嫁给卫国的公子汲,结果被公子汲的父亲卫宣公看上了,就把儿媳抢过来,囚禁在新台占为已有,宣姜生下了两个儿子,即公子寿和公子朔。

等公子汲的父亲卫宣公死后,宣姜又嫁给卫宣公的儿子公子顽(卫昭伯),一个美女嫁给俩父子,这辈份有点乱哈。他们又生了三男二女,三男是齐子(早死)、公子申、公子毁,两妇是宋桓夫人(嫁给了宋桓公)和许穆夫人(嫁给了许穆公)。

许穆夫人,自幼天资聪颖、美貌过人、不仅能歌擅诗,据说还骑马射箭,经常骑马去郊外打猎。该到嫁人的年龄了,当时的国君卫惠公(许穆夫人的叔叔),出于政治联姻的考虑,准备把她嫁到许国去,许穆夫人有自己的想法,她想嫁给齐国的齐桓公,不仅因为当时的齐国强大,而且还邻近卫国,两国容易照应,卫国相比之下是个小国,而且相隔很远,一但发生战争很难首尾呼应。但许国下了厚重的聘礼,贪财的卫惠公就决定把她嫁给许国的国君许穆公,所以就成了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离开卫国,初到许国,时刻怀念自己的故乡,写了一首《竹竿》以抒发思乡之情。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回忆起少女时代,和伙伴们一起在淇水钓鱼游玩的情景,寻是多么惬意的快乐时光啊,可眼下,身处异乡,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了。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回忆起出嫁时,和父母兄弟离别的情景,他们一直把我送到泉水、淇水边上,出嫁的队伍渐行渐远,父母兄弟的身影越来越小,逐渐看不见,消失在地平线上……

第三句“泉源在左,淇水在右”与第四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两句一样,只是位置变化,表明了旧地重游。当我再一次怀着喜悦的心情踏上故土,已经不是在淇水边钓鱼的那个活泼少女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个成熟优雅的少妇了……当她回过神来,才发现刚才只是想像,自己只不过是为了排遣苦闷,划船于江上,错把他乡认故乡。

再写下去,我也要哭了,曾经的我,也是从北方远嫁南方,远离故乡和家人。那时的交通不方便(绿皮火车要坐好几天,还要中转),估计一生回不了两三次(哪里会想到现在的交通那么方便,四个小时就飞回去了),逢年过节,思乡之情让我茶饭不思、辗转反侧,那种无法代替的乡愁至今让我刻骨铭心。写的写的,我也走神了。

此时的她,望着悠悠的江水,用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表达她的乡愁再恰当不过,坐在悠悠的小船上,更像是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思乡情怀,抑或是后人受了《竹竿》的启示,才写出这样愁情百转的伤感忧思之作。

许穆夫人嫁到许国不久,卫惠公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赤继位,姬赤是许穆夫人的哥哥(这是按父系论,按母系论是姬赤的姑姑)。就是后来因玩鹤而丧国的卫懿公。

卫懿公对白鹤情有独钟,宫苑中供养了成群的白鹤,把鹤封为“将军”,出巡时随同的鹤可以乘坐华丽的车辆。他对养鹤的人也特别优待,甚至好过大臣。为了供养白鹤,还额外向百姓征收“鹤捐”,激起了卫国大臣和老百姓的强烈不满。

卫国在卫懿公的治理下,国力一天天衰败下来。公元前660年,北方狄族看到机会便入虚而入,对卫国发动了战争,卫懿公调动军队的将士出征,将士们不肯出征,还对卫懿公说:“你平时对鹤和养鹤的人那么好,让他们去为你出征好了。”他调动民众抵抗,老百姓不愿为他效命。狄兵如入无人之境,卫懿公死于乱军之中,国民遭到大批屠杀,都城被洗劫一空,卫国成了一座空城。最后只剩下七百多难民,他们渡过黄河,一路南逃。

许穆夫人听到自己的国家遭难,恳求许穆公出兵救援,许穆公胆小怕事,不肯伸出援手。许穆夫人这边又急又气,决定亲自出马,她召集了一些人,驾了几辆马车,装上一些急需的救援物资出发了。从许国去漕邑需要两三天时间,许穆夫人带着她的人马,一路疾驰,眼看快要到了漕邑,身后来了一帮追兵,这些人是许国的大臣,他们拿一大堆道理劝许穆夫人调头回去。"按照礼制,女子出嫁后,父母在,可以回家省亲。现在你父母都不在了,哪有妹妹回家看兄弟的道理?"他们纷纷指责许穆夫人,说她抛头露面有失体统,违背礼法不守妇道,把许国的脸都丢尽了。

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爱国之心是无可指摘的,面对许国大臣的无礼行为,她怒不可遏,断然拒绝返回。许穆夫人悲愤交加,写下了一首千古开篇的爱国主义诗作《载驰》,从而把她推上了历史的巅峰,载誉史册。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你们既然不赞同我的所作所为,我又怎么可能跟你们回国?你们这些许国人无理指摘我,实在又狂妄又愚蠢!说什么我考虑不周,你们这些许国君子考虑上百次千次,也不如我亲自去!"许穆夫人的诗句中充满了豪气和决绝,和她比起来,那些拘泥于礼法的许国君臣实在是虚伪、迂腐、无能!

许穆夫人回到卫国,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向齐国等大国求援。

先是许穆夫人的姐夫宋桓公,知道卫国出了事,宋桓公率先带人赶到黄河边,接应卫国难民。此后,宋桓公又找到了流散在各地的卫国遗民约五千人,把他们聚集起来,安置在漕邑(今山东定陶),提供食物和水,搭建起了草棚,将他们暂时安定下来。拥立了公子申为卫戴公,建立了流亡途中的临时政府。

接着齐国也伸出了援手,卫国被狄人突然袭击,宫室财产被洗劫一空,卫戴公即位时,像样的马匹、祭服都成了问题。为此,齐桓公赠给卫戴公驾车的马匹,另赠送祭服五套,牛羊猪鸡狗各300头,以及做门户的木材,解了卫戴公的尴尬。在齐桓公的接济下,卫戴公住进了宫殿,坐上了国君级别的马车,穿上了符合国君身份的祭服。对于许穆夫人,齐桓公赠送上等车辆和上等锦缎30匹,作为对她勇救故国的嘉许。

在位一年后,戴公病殁,卫人从齐国迎回公子毁(许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卫文公。卫国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持,齐桓公派兵戍守漕邑。

许穆夫人帮助娘家复国后,回到了许国。她时刻都在为自己故乡的安危担心,惆怅之余,写了一首《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思须与漕”,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漕邑,思念那里的亲人们,不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漕邑是卫国灭亡后,难民逃到河对岸的漕邑重新建国,之前卫国的都城是朝歌,从这句分析来看,应当是复国后写的思乡之作。

两年后,卫国在楚丘(今河南滑县)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又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

《载驰》,反映其爱国热情和奋不顾身的勇气,许穆夫人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爱国女诗人”。

卫国被狄人攻灭大约发生在许穆夫人30岁的时候。由于许穆夫人的果敢和努力,卫国在齐国和宋国的帮助下得以复国。在促使宋国和齐国支援卫国的过程中,许穆夫人的《载驰》一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学者认为,在姻亲之邦卫国遭受危难之际,最应该伸出救援之手的许国畏首畏尾、束手坐观,而对卫国素有嫌隙的东方霸主齐桓公,之所以重手出击,救援卫国,其一是显示自己的霸主威力,其二也是为许穆夫人的这首诗作所反映出来的爱国之情所打动。按照《左传》对此事的记载顺序,许穆夫人赋诗《载驰》之后,齐桓公才出兵援卫,其中暗含着《载驰》对齐桓公援卫决策的促进作用,这位爱国救国的红颜也因此得以享誉千载。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前610年), 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最早的爱国女诗人,其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极高声誉。许穆夫人是文学史上公认的 “中国最早的女诗人。许穆夫人无愧于 “中华第—爱国女诗人〞的桂冠。

许穆夫人成为我们国家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爱国诗人。许穆夫人的《载驰》一诗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影响,被各诸侯国反复传颂。其中《左传》就记载:“郑子家赋《载驰》”、“穆叔见叔向赋《载驰》”。 许穆夫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西汉末年刘向编《列女传》时,专为许穆夫人立传。因为许穆夫人殚精竭虑,拯救故国,既有仁义又反映出其智慧,所以把许穆夫人收入“仁智”篇,并盛赞许穆夫人“慈惠而远识”,从而使许穆夫人的事迹代代相传下来。

中国最早的女诗人是许穆夫人吗?是哪个时期的人?

许穆夫人(生卒年月不详)许穆夫人,姬姓许穆夫人,名不详许穆夫人,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是许穆夫人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是卫宣公昭伯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亲善和结盟的性质。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许穆夫人却有自己的想法,她从祖国的安全考虑,认为许国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没有力量前来救援。而齐国强大,又是卫国的近邻,如能嫁到齐国,卫国遇到什么危难便能得到齐国的救助。但父母亲和君主固执己见,仍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许穆夫人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许穆夫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许穆夫人结局、许穆夫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许穆夫人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